顾江
顾江  顾江:英国皇家医学研究生院病理学博士(1984)、美国NIH博士后。1985-2003年在美国数所大学和研究所任教和进行科研工作,1999年起任美国南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正教授,1995年至今担任美国SCI病理学杂志(现名AIMM)的主编。他同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CMDA)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CPA)会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会长。于2007年5月出任汕头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病理系主任。医学院院长顾江教授将于2012年12月31日任期结束医学院院长任期。
  教学科研:
  到目前为止,顾江教授已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出版英文专着6本,曾四次作为美国NIH的科研基金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及国家“863”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致力于病理诊断技术应用的研究开发工作,对远程病理诊断与教学工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研制开发出“远程医学及远程病理诊断计算机系统”并应用于美国数家医院的临床病理诊断,同时获得一项“模拟显微镜”的国际专利。
  2003年,曾经令世界恐慌、让中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的SARS疫情肆虐。顾江教授带领的SARS攻关小组,历时一年左右,完成了SARS病理和分子形态学的研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SARS组织标本库,他领导的课题组,首先揭示了SARS分子病理学发病规律,为防治SARS做出实质突破。由于尸体解剖是真正了解一种疑难病症的必要手段,但是SARS死者的尸体充满了SARS病毒,进行尸体解剖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顾江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方位投入工作,全球至今总共进行了41例疑似SARS死者尸体的解剖,其中18例由顾江教授领导的攻关小组完成。由于中国的SARS病例较多,他领导的课题组得以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充分应用分子形态学和分子病理学等技术,使我国SARS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07年,顾江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禽流感研究方面又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尸体解剖工作,找到禽流感病毒母胎传播的证据,推翻了禽流感H5N1型病毒只存在于人体肺部、无人传人证据的论断。该研究论文于2007年9月刊登于《柳叶刀》(Lancet(2007,370:1106))上,并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他接受国际数十家主流媒体的采访和专题报道,该成果更于2007年荣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同时他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学科的进展丰富到教学内容中,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荣誉成就:
  他长期从事分子形态学和分子病理学领域研究,已在SCI杂志上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达400以上,被引用2500余次,2003年回国以来发表的10余篇责任作者SCI论文,平均每篇影响因子为7.5以上;编辑发表了6本分子形态学和分子病理学方面的英文专着;并作为大会主席在美欧中国等地主持过11次国际学术会议(主要在美国和欧洲)。曾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获得多项科研资助,其中包括四项美国NIH的RO1科研基金及多项中国国家部委的基金。
  致力于病理诊断技术应用的研究开发工作,对远程病理诊断与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顾江教授2003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病理系主任,同时领导北京大学医学部SARS及禽流感等科研攻关工作。他领导的课题组获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于2004、2005两年分别获得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