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在全世界范围内为第六大常见肿瘤,每年约有45万死亡病例;其组织学类型可以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两种。
近年来,除了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以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以及术前药物治疗等新药或新模式的出现,为中国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癌症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原因很多,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与消化道癌症关系更为密切。
最近几年的免疫治疗,在成果上似乎有点青黄不接,不复刚出道那几年接连不断的闪光和惊艳。但奇点糕更喜欢用另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
0-IIc型早期食管癌是最常见的类型,浸润深度从T1a-EP~T1b-SM3。NBI结合空气变化观察对病变的浸润深度诊断很重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是日本发展起来的治疗食管癌的内镜切除(ER)方法。
病例 67岁男性,0-IIc, 食管鳞癌, 35 mm, pT1a (MM). 白光内镜表现 图1 白光成像(WLI)内镜检查显示胸下段食管右壁有...
导读 早期食管癌的难点不是性质的诊断,而是浸润深度的判断。本文主要通过研读书籍学习浸润深度的诊断。 内镜诊断 由于浸润深...
我们知道,直肠癌患者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延长手术间隔时间可以提高pCR率、R0切除率和生存率。而对食管癌,手术时机目前尚无定论。但有很多研究在这方面有过探讨。
食管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食管癌的两种主要亚型是食管癌鳞状细胞癌(OSCC)和腺癌(OAC),它们在流行病学和生物学上是不同的
术后短期结果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术后护理水平。一些短期结果指标,比如并发症,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而其他指标的使用是因为它们可能与长期生存结果相关。
食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很快做为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食管癌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因此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
作为治疗食管癌或者可能接诊食管癌患者的大夫,你是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的疾病不算早,暂时无法直接手术或者按照规范应该在手术前先做新辅助放化疗?
2019年9月14日,美国胃肠病学会官方学术期刊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教授团对的研究论文,首次构建了食管病变进展的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
2019年7月31日,美国FDA正式批准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俗称K药)成为首个用于治疗PD-L1阳性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免疫治疗药物。
【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刘天舒教授,就帕博利珠单抗获批食管癌的关键性研究及其意义做一专访。
男患,80岁,以食管病变入院。病理证实食管鳞状细胞癌。
男患,60岁,因食管鳞状细胞癌入院。既往吸烟、饮酒史。
招聘劳务派遣技术员1名
招聘病理科医生2名
招聘病理科医生2名
招聘病理技师1名
招聘病理科医生1名
招聘病理诊断医生2名
《支气管与肺细胞病理学诊断》收录大量正常支气管与肺细胞学形态及炎症、癌前病变和癌导致的细胞学改变图片,可供病理科、呼吸科医师及相关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Robbins和Cotran病理学图谱》以直观的形式反映“Robbins病理学系列丛书”的基础知识,可作为该系列图书的辅助图谱,也可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