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全国寻访活动——南京站
  本文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2016年11月5日,《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团来到了南京,此站寻访团的专家有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丁彦青教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华野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周晓军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张智弘主任。在这里,我们将探望五位老一辈著名病理学家,他们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徐秉栋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许勤安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张道中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金行藻教授及张泰和教授。
到访专家于南京医科大学合影留念
到访专家于南京医科大学合影留念
著名病理学家徐秉栋教授
  寻访团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周晓军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首先前往探望的是徐秉栋教授。
徐秉栋教授
徐秉栋教授
  徐秉栋教授,1929年6月生,江苏镇江市人。原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953年华南医学院(现中山医科大学)第三届高级病理师资班毕业,师从梁伯强教授及秦光煜教授。1954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留校任教。
  曾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病理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曾任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常务编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五六十年代主要从事病理解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70年代中后期与启东肝癌研究所协作从事肝癌病理研究,并在国内首先提出早期肝癌病理标准。80年代后期从事实验性肝癌研究,着重肝癌病因,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从83年起先后承担省科委有关肝癌病因课题5项,其中《早期原发性肝癌研究》《云芝多糖对实验性肝癌阻断研究》,分别获江苏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及四等奖。《500例尸检原发性肝癌病理研究》《肝癌患者肝内HB3Ag表型及分布》分别获江苏省卫生厅科技成果甲等奖。
  1964年以来,在国内医学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要论着有《Relationship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iver Cinhosis and Hepatitis B Virus》《早期原发性肝癌病理研究》《Clinicopafholgical studies on 37 resectable cases of minute n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癌HBV-DNA原位杂交研究》。主编省高校统编教材《病理学》,协助编《现代肝脏病理学》。
徐秉栋教授
徐秉栋教授
  刚走进徐老家外的小巷,远远地便看到徐老一个人站在巷口的小路上等侯,温善儒雅,和到访的每一个人都寒暄问候:“大家辛苦了,谢谢你们,我这里是有些不太好找。”随后在徐老的指引下,寻访团一行人来到徐老家中,待大家都入座后,周晓军主任简单向徐老介绍了此行的来意和目的:“徐老师,由我们丁彦青和丁华野两位教授,在全国发起了一个《中国病理人的足迹》寻访活动,旨在弘扬和传承老一辈病理学家的精神及事迹,今天是两位丁教授专程来到南京,探望您,感谢您对江苏病理所做的卓越贡献。”
座谈中
座谈中
  丁华野教授也对徐老说到:“徐老您这一生做病理,您由什么感悟或心得体会,可以给我们年轻人讲一讲,对我们中国病理有什么希望。”
为徐老颁发纪念牌
为徐老颁发纪念牌
  徐老深情地说:“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太快了,说到病理,我感到最光荣的事情,就是我师从中国第一代病理学家—梁伯强教授,之后我就到北京杨简教授和胡正详教授那里,中国的这几位老一辈病理大师,我都很熟悉。记得当时我住在上海基督教会的一百人的房间里,有一天晚上回去,服务员就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一位老先生留下的,我一看是顾绥岳教授,要我到他家吃饭,当时我才只是一个小助教,他们这些老专家都是很关心我们,他们的学识和师德都对我影响很深,至今都记忆犹新。
  首先一方面,我在中山医学院待了一年,做了四个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尸体解剖,当时是很重视的,第二是病理学教学,第三是外检,外检是跟秦光煜教授学习,第四是科研,那个时候是没有研究生的,都是师兄班。我觉得作为一名病理医师需要掌握这四方面的东西,但是现在太可惜了,能够这四方面都做到的病理工作者,已经很少很少了,都不全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病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改革,要全面。
  另一方面,作为老资历的病理人,年纪大的老教授,一定要对年轻病理人不仅要业务上关心,生活上也要关怀,像我那时候还是助教,我到上海去,那时真是经济困难,谷镜研教授,他是政协委员,所以一个月会发三四张吃饭的票,那都是很尊贵的,他都会陪我们去吃饭,当时他们年龄也不小了,都是挤公共汽车,向来没有什么小汽车的,所以我觉得过去老一辈的病理学家对我们的关怀是在各个方面都有的。
  最后一方面,过去年轻人对老一辈病理学家都是很尊敬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之后,跟导师也没什么联系,不像过去那样了,还是希望能够有所传承。”
与徐老及其夫人合影留念与徐老及其夫人合影留念
与徐老及其夫人合影留念
  徐老的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是他自己毕生的体会,也是对年轻人的嘱托,在他的心中,中国的病理事业是一份美好的事业,犹如初升的旭日,朝气蓬勃。
  发展离不开传承,有传承才有发展,感谢徐老的分享,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也隐约能感受到第一代中国病理大师的人格魅力,他们是真正令人敬仰的大家。
  在即将结束探望时,徐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在此,我们也祝愿徐老健康长寿。
著名病理学家许勤安教授
  接下来,寻访团一行人来到许勤安教授的家中探望,许老见到到访的各位专家,很高兴,许老精神很好,殊不知她今年已是九十二岁高龄。
许勤安教授
许勤安教授
  许勤安教授,1924年6月26日出生,大学学历,1949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六年制医学本科,留校任妇产科工作;1949年8月-1965年9月:妇产科助教、讲师,附院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1965年10月转任病理科主治医师及讲师(兼行政负责);1983年1月病理科主任及副教授。曾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病理科学委员会委员。
  获得奖励:1963年南京医学院先进工作者,1977年南京医学院先进工作者,1978年江苏省卫生先进工作者,1980年4月南京市卫生先进工作者,2011年4月12日获江苏省“医师终生荣誉奖”。
  主要事迹:1.任职妇产科工作期间:开展阴道细胞学检查,认真积极开展南京市、江苏省宫颈癌普查工作,定期讨论总结,提高早期宫颈癌诊断率;2.1965年在院领导支持下创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1)培养一批本院及市县级病理诊断骨干医师及技师,负责理论授课并制作辅导教材如:图表、大体标本及各系统病理档案片2500余张。
  2)率先在南京市内建立病理诊断索引卡以便病人随访,院内外医师查阅诊断及进行科学研究。
  3)为提高病理诊断质量,满足病人治疗需要及避免误诊,常亲临病区与医师共同讨论诊断措施及内容,形成医院早期MDT的模式。如为疑难病例,谦虚谨慎、认真负责,与院内外病理同仁医师共同讨论诊断意见。
  4)建立科室规章制度;如对切除大体标本检查和取材规范、诊断内容的描述;制作病理切片查对制度;医师阅读切片查对制度等。
  江苏省人民医院张智弘主任首先向许老介绍了几位专家及到访的目的和意义,许老对大家说到:“都是病理人,不好意思,我是没有做什么贡献,那个时候我们就干点儿基础的工作。”丁彦青教授对许老讲到:“您做的是奠基性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对后来得以发展的基础。您可以简单说说您的体会和心得,激励年轻的病理人,进步成长,也是想让更多的病理医师能够了解他们的前辈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让他们传承下去。”
为许老颁发纪念牌为许老颁发纪念牌
为许老颁发纪念牌
  许老思索片刻后说到:“我们那个时候都是做基础性工作,原来医院都没有病理科,我原来是做妇产科的,后来调到病理科,做了一辈子。现在主要靠年轻人,他们做的都很好。
  真正要做到为人民服务不容易,病理不能脱离临床,这个不容易,我觉得我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自己也是从学习当中逐渐摸索出来要怎么做,很多时候病例临床不清楚,病史写的很简单,就那么两句话,要从中找出这个关系来,有的时候还是很困难,所以我觉得病理要密切联系临床,深入临床实际。
  为此,我们那个时候是建议外科医生要了解一下病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外科医生轮流到病理科来轮转,这样他才了解我们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以后他手术的时候,大家密切联系,把工作做好。
  现在的医院是越来越大,但是活儿没有以前细致,内涵发展不够,一级、二级、三级医院的分工没有做好。”
  紧接着周晓军教授讲到:“许老可以说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创建者,对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在科里做很多工作,其他年轻人得以出去学习,对医院的人才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许老您要多保重身体,十分感谢您!”丁彦青教授最后和许老握手告别。
  每当于此,心中便有一丝的感动,不知何时还能再见到这些和蔼可亲的老前辈,平凡的他们做着自己不平凡的工作,一坚持就是一辈子,一个世纪。
与许老合影留念
与许老合影留念
  在即将结束探望时,许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在此,我们也祝愿许老健康长寿。
著名病理学家金行藻教授
  结束许老的探望,寻访团一行人接下来驱车前往著名病理学家金行藻教授的家中探望她。金老气色很好,思维清晰,对大家的来访,她感到很高兴。
金行藻教授
金行藻教授
  金行藻教授,1929年5月生,湖南省安乡县人。军内外著名病理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9月入伍,1980年2月入党,原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主任(1979年~1983年7月任副主任,1983年7月~1995年4月任主任)。1954年1月毕业于第五军医大学5年半制医学本科,分配至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病理学系工作,3年后因小家庭原因,于1957年3月调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
  曾任亚太地区病理学会联合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第六届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后连任4届市病理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或顾问至今)、理事,江苏省病理学会委员,南京军区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胃癌病理研究组组长,南京部队医药和金陵医学学报编委,南京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任和教授等多项职务。2007年3月被聘为诊断病理学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发表论着等文60余篇(其中一篇英文),载于国家和省级杂志,参加编着中华外科病理学一书。学术成果获军队科技成果等奖项共19项(2~4等),其中第一贡献人10项(3等奖4项,4等奖6项),余9项(其中二等奖2项)为非第一贡献人。另获南京市优秀论文奖2项。1978年荣立三等功。曾被院评为优秀党员,先进退休老干部称号。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3年,师从著名病理学专家吴在东教授,在他亲自带教和刘雪桐等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动物实验、外检和尸检工作,学习了有关实验病理和临床病理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后来的病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3月来南京总院后,除常规工作外,还参加张泰和主任领导的“肝炎肝硬化”和“气管炎”等科研,观察了数千例肝穿刺切片,总结了数篇文章。80年代参加全国胃炎、胃癌研究组,对我院150例早期胃癌手术标本全部制片研究,并汇入全国早期胃癌1477例总结中,获沈阳市科技成果Ⅱ等奖(第五完成人)。此后对脑、乳腺、胃肠、卵巢、甲状腺和甲状旁腺以及前列腺等肿瘤研究,撰写多篇论文并获十多项成果奖。其中胃潘氏细胞腺瘤(2例)为我国首次报道(文载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1991;5(2):148-152,中华肿瘤杂志1992;14(4):260及解放军医学杂志1992;17(6):426-429)。
  从事病理工作56余年,一直服务于临床病理第一线,即使退休后近15年,也能不计报酬,始终坚持全日制工作至今。数十年中亲自参加外检(不下十万例)和尸检(百余例),基本功扎实,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病理经验,解决了大量院内外疑难病理诊断,为病理事业和病人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工作作风严谨、认真,对每例经手的标本反复推敲,尽心尽责。数十年中不但自己未出现过明显差错,还能发现他人的差错苗头并予以预防和纠正。为此,获得病人尊重和临床医生的高度赞誉,被大家称之为好医生。任科主任十多年中,工作勤奋,以科为家。改革建立了几项制度,如标本和切片双重编号,切片借出后空档处插条备查等项,现已为多家医院采用。1990年医院三甲评审时,曾被检查组病理专业组长、北京军区总医院梁英杰教授誉为“最称职的科主任”。
  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不论是在职或是返聘,均能不断阅读新书刊,学习新知识,跟上新技术。如近十余年对免疫组化新技术、一些新病种和肿瘤相关知识,仍能不断学习钻研以应用于临床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中。
  与全科同志一道,甘当人梯、愿为绿叶,数十年来热心带教和培训了百名以上来科室进修和学习的年青医师,如今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均有良好的工作表现和上乘的工作业绩。
为金老颁发纪念牌
为金老颁发纪念牌
  待大家都入座后,丁华野教授向金老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我们中国病理走过了一百年,你们对中国病理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这个得留下来,把你们的音容笑貌,你们对后来人的希望及自己的感受,都留给后来人,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传承、创新和发展。”
  谈及自己的感触,金老始终面带微笑:“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你们辛苦了。我呢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够继续沿着病理的足迹前进,发扬我们病理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病理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话虽不多,但足以表达金老的心情和期望,希望新一代的病理人能够传承她志,再创新篇。
  金老还和大家回忆了当年病理科建设的趣闻趣事,在她的心里,病理陪伴了她一生,此外金老还深情地回忆了我国第一代病理大师的严谨治学作风,受益匪浅。
与金老合影留念
与金老合影留念
  在即将结束探望时,金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在此,我们也祝愿金老健康长寿。
著名病理学家张道中教授
  随后寻访团一行人来到张道中教授的家中探望,今年他已95岁高龄,身体很硬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看他传奇一生。
张道中教授张道中教授
张道中教授
  参加抗日学生军
  张道中教授,1921年12月19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1937年09月,在江苏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习,1937年11月,参加第5战区抗日宣传队和驻徐州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学生军,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3月至12月,参加徐州会战后期突围和武汉保卫战全过程。
  1939年1月至1941年7月,就读于湖北利川初中,集体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1-1944年,就读于湖北建始第六高中,1944-1949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1949-1950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医学院。
  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9月,分配至南京鼓楼医院担任医师工作,1950年12月至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1950年8月过鸭绿江入朝),在第21及22陆军医院工作,1951-1952年在朝鲜平壤及顺川志愿空军后勤部队工作。
  筹建鼓楼医院病理科,从事病理工作
  1952年回南京鼓楼医院任外科医师,1954-1957年先后在第五军医大学及上海第一医院进修病理学。1957年回南京鼓楼医院筹建病理科,随后筹建南京第二医学院病理教研室组并主持教学任务。1959年,受聘为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1979年,受聘为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1987年,受聘为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1984-1987年参加复建南京大学医学院并参与病理学教学任务。
  1987年离休后继续先后在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及南京市儿童医院病理科工作至2007年底。
  张道中教授曾兼任美国普士顿大学病理学客座教授、江苏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编委会顾问、全国胃癌研究会病理胃炎组及华东片胃癌病理组召集人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培养了临床病理诊断医师90余人,其中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分别在国家卫生部及省卫生厅委办的每年一期的消化及呼吸临床进修班讲授有关病理学25年及15年之久;承担全国性消化及呼吸病理专业学习班部分教学任务10次,主讲全国性军团菌病专业学习班病理学2次。曾去日本名古屋学术交流,并参加北京国际肿瘤会议。
  张道中教授从事临床病理学诊断、科研和教学40余年,重点研究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儿科病理学等。先后发表《消化道粘膜活体组织检查的病理诊断》、《嗜肺军团菌病的病理变化》、《前列腺癌—重点讨论分型及分级问题》论文62篇,曾在国内首次发表肺弥漫性疾病相关论文《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其中《2450例胃纤维内窥镜活检诊断》、《1753例围产儿尸体解剖的初步诊断》等6篇论文曾荣获全国优秀论文奖或南京市优秀论文奖。参与编着国内第一本《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病理学》,翻译《十二指肠病理学》及《小肠病理学》各1册。近年来分别参编侯杰主编的《现代肺弥漫性疾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及张志宏、徐肈敏主编的消化病系列精要丛书《胰腺疾病》分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两书已先后于2003年及2005年出版。
  曾主持江苏省11个城市围产儿死因调查的病理部分,并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等8项课题曾获省、市科技成果奖;曾荣获朝鲜人民军军功章2枚,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曾获市先进工作组称号4次,曾任两届南京市政协委员。
  2011年,张道中主任荣获“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2012年获“德技双馨金陵大医——南京医学终身荣誉奖”。
为张老颁发纪念牌
为张老颁发纪念牌
  大家都入座后,周晓军主任向张老简单介绍了此次行程的目的和意义:“张老师,我们全国四个病理学会开展了一个活动--中国病理人足迹寻访,今天来探望您。”接着丁华野教授补充说:“您是我们中国老一辈的病理学家,为我们中国病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特别敬重您,我们特意给您做了纪念牌,感谢您的奉献和培养。”随后由丁彦青教授和丁华野教授为张老颁发病理人足迹纪念牌并献花。
张道中教授
张道中教授
  张老很谦逊地说:“和老专家他们相比,我也谈不上有什么贡献,我感到欣慰的是我1957年在鼓楼医院创建病理科,到明年就60年了,创建病理科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当时只有军区总院有病理科,然后是鼓楼医院,没有外汇,买不起切片机,然后去找一些教会医院,用他们剩下的病理器材,不管有多大的困难,还是坚持了下来。”
  说起张老的夫人,也是一位病理前辈,张老认真地回忆着:“她是浙江医大的,最后一年是在梁伯强教授的师资班,读完了之后回到上海医学院教书,从54年到59年,我是54年到57年去上海进修,和她认识。1957年我回到南京,她一直在上海做到1959年,随后调入南京第二医学院,后来调入鼓楼医院,工作几个月后,调入南京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后来成立江苏中医研究所,她就被抽调过去做病理,江苏省中医研究所和江苏省中医院合并,她创建病理科。不过可惜的是,她78年去杭州探亲,高烧,最后就昏迷了一个多月,从那以后就不能走路了,她生病之后,我就用轮椅推着她去旅游,她意志力也很坚强,到现在是38年了。”
与张老及其夫人合影留念
与张老及其夫人合影留念
  之后张老又说了很多他一生中的逸事,大家听后受益颇多,在即将结束探望时,张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在此,我们也祝愿张老健康长寿。
著名病理学家张泰和教授
  最后寻访团一行人探望了著名病理学家张泰和教授。
探望张老探望张老
探望张老
  张泰和教授,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西巩固庄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1949年4月入伍,参加渡江战役,进驻原中央医院,7月考取该院实习医生,实习一年,继续学习病理。1950年起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从事病理诊断,研究及教学工作,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主任医师,专家组成员,南京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任南京总医院病理科主任,技术3级。1950年及1984年先后荣立二等功各一次,1989年首批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荣获南京军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7年被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
  曾任国际病理学会会员,亚太地区病理学会会员,江苏病理学副主任会员,江苏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华病理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华病理学会杂志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临床与实验病理学会杂志副主编,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病理专业组顾问。
  从事病理工作五十余年,非常重视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一贯倡导服务临床第一线,不断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做到及时准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临床病理诊断方面享有很高的声望,尤其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造诣很深。是我国胃炎及胃癌病理诊断标准制订人之一,为我国的胃癌早期诊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用电镜技术证实了胃炎病变的活动与螺旋菌感染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国内首先观察到了螺旋菌直接入侵和破坏胃黏液上皮细胞的超微病理形态;通过长期及上万例肝穿标本的病理形态研究,在我国首先提出了乙型肝炎病变特点,慢性肝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慢性化机制,制定了我国肝炎病理诊断标准;首先在我国发现了低卡性肝病的特征性改变―灶性液化,提出了营养不良性地病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要点,获得国内病理界高度重视及良好评价。对青年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进行了普查,证实青年人乙肝表面看抗原无症状携带者绝大多数(80%)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此结论被国内临床医学家广泛接受,为我国的肝炎防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8年至1959年和钱源澄同志一起,共同建立“快速石蜡切片法”,在全国推广,获三等奖,为当时国际国内最快最好的快速制片法,配合临床即时准确。此方法在江苏省已推广应用近四十年,现已成为江苏及国内部分省市配合临床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在我国首先将电子显微镜引进临床医院,不仅从事于临床科研,还在肝脏疾病、肾脏病、心肌、肿瘤等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超微病理学创始人之一。
  先后在各类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十余篇研究论文,主编《胃粘膜活检病理》、《实用肝脏病理学》、《肾活检病理诊断》、参与编着《电子显微镜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医学新技术及其应用》、《传染病进展》、《肝脏病诊断学》等。在国内病理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已成为重要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多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
张泰和教授张泰和教授
张泰和教授
  在即将结束探望时,张老对寻访团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与到访专家合影,在此,我们也祝愿张老健康长寿。
寻访团一行与张老合影留念
寻访团一行与张老合影留念
 
  【本文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所有文章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欢迎提供素材、资料等,投稿邮箱:tougao@91360.com,一经采纳将给予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