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病理诊断的“精诚大医”
  丁华野从事病理工作40多年,在病理诊断方面,特别是乳腺疾病的病理诊断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建树以及很好的口碑。他曾获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杰出贡献奖、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技术特殊贡献奖、解放军四战区病理学会特殊贡献专家奖、北京军区病理学会优秀病理专家奖及华夏教育奖。丁教授正在筹备编辑出版《乳腺组织病理图谱》,已经有很多业内人士翘首以盼等待早日拜读。
  从踢足球懵懂进入病理40多年
  “我走上病理道路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丁华野回忆道,第四军医大学“文革”前就是重点大学,很重视体育,刚巧毕业时总后系统开展足球比赛,丁华野因足球踢得好,留校参加足球比赛,赛后分配到训练部病理教研室当了一名教员。他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走上了病理学这条道路,一干就是40多年。
  当丁华野真正接触病理后,他被镜下神奇的世界所吸引,慢慢地爱上了这份职业。“生理、生化太深奥了,病理更适合我,我喜欢病理。”丁华野谦虚地说。在病理前辈的指导帮助下,他从尸检开始,阅检尸检切片,书写尸检报告;带教组织胚胎和病理学小班课;阅读专业书籍,准备教材上大课。其后他又在西京医院病理科做病理诊断,完场硕士研究生学业……丁华野一步一个脚印,在孜孜不倦地求索中为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勤奋中练就“火眼金睛”
  丁华野总结自己学习病理的经验,要想学好病理形态学,一是多看书,多看切片,另外要多思考,多总结,不耻下问。他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病理医生,一定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三万个病例,可以诊断一些常见疾病;第二阶段是再看三万个病例,除了一般疾病,还能诊断一些比较疑难的病例,并且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最后一个阶段,还要看三万例,等看到十万余例的时候,大部分病例就能分析解决了。这一般需要十几年时间。丁华野接着说:“虽然我不是很聪明,但是我肯下功夫,你看一次,我看三次,你白天看,我白天晚上都看,笨鸟先飞嘛。”直到目前,不管多晚,风雨无阻,丁华野都要完成当天的“作业”,坚持将一天会诊收集下来的病例图片分门别类整理好放在电脑里。目前,他的电脑里已经积累了好几十万张乳腺疾病的精品图片。正是凭着这般钻研劲,让丁华野成为乳腺癌病理诊断的翘楚。
  倾情基层发展
  “我曾去广西讲课,走访过一个基层病理科,那里条件就别提了,只有一个病理医生,不但要自己切片和诊断,还要兼职内科门诊,以增加科室收入。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丁华野问自己。
  许多年来,丁华野一直在努力为基层病理学的发展做事情。在刘彤华院士、李维华和廖松林教授的支持帮助下,他于1994年创建了主要面向基层的《诊断病理学杂志》。为了解决基层肿瘤病理诊断标准化和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他召集相关专家相继编译出版第二、第三、四版《WHO乳腺疾病分类》。他在担任中华医学会病理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以及后来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网络)病理分会主任委员期间,努力推动中国专科病理和网络病理事业的发展,提高基层病理医生诊断水平。同时,他还积极推行网络远程会诊和网络病理教育大讲堂活动,解决基层疑难病理诊断和方便基层学习和教育。他本人也不辞辛苦地走遍全国各地,进行乳腺病理讲座100多场,普及规范乳腺病理诊断知识,赢得广泛称赞。在担任北京市病理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他每年自筹资金倡导自编自演节目欢度新春,鼓励团结协作,发扬病理精神。他还希望通过倡导《人文病理——病理艺术》激发青年学者对专业的热爱和关注,呼唤坚守。
  “显微镜下的世界不仅仅是冷峻的,还充满经验的艺术元素。更充满病理人的心血和汗水,耕耘和大爱。将老一代病理人艰苦奋斗的历程,音容笑貌,优良品格和情怀,学术风范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我们除了做好自己的专业,还想尽可能多的为病理行业做些工作,为新一代病理人做点事情。我们需要灯塔一样的精神来指引。”丁华野说。

  相关阅读:
  耐得住寂寞 守得了清贫——第三军医大学全军临床病理研究所所长卞修武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病理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主任步宏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所有文章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欢迎提供素材、资料等,投稿邮箱:tougao@91360.com,一经采纳将给予稿费。】